您的位置: 首页>> 教学工作>> 公共课建设>> 正文
西安文理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施情况总结
作者:政治学院   发布时间:2015-06-10   点击数:
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落实中央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我院作了充分的先期准备工作,学院先后安排教研室全体专职教师参加了全国和省教工委组织的培训,组织任课教师认真编写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及撰写教案。主要安排了4位曾经长期担任过“两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先后主讲该课程,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1人。我们主要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并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相关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或播放相关的录像片。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广大师生好评。在上学期的教学评价中,学生对担任本课程教学的教师评价都较高,学生的评分也都达到90分以上。到目前为止,我院已先后完成了2006级所有专业本科生《纲要》课程的教学工作,2007级理科专业本科生本学期也正在讲授该课程。 从一年多的教学情况来看,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了解不够,认识不足,尤其是理科专业的学生。故此,应当充分肯定地说,把《纲要》列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大学生了解国情、国史是非常必要的,开设这门课程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也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纲要》毕竟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不可避免地在教学方法上还需不断摸索新的经验,在教材内容体系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希望能够通过相关部门的努力,尽快得到改进,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从教学实践来看,主要存在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课时少,内容多,36学时很难把教材所有内容完整地讲清楚、讲透彻;二是对教材中的某些概念表述有异议。如“资本-帝国主义”的提法值得商榷,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是专业学术术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社会形态,不能构成侵略者的主体,这样表述不甚合适。又如教材第30页:“很明显,不推翻腐朽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不可能的。”这是一段逻辑上令人难以理解的表述。按照字面意义,我们只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才能赢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但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就要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就不能不进行反侵略战争。但在没有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以前,我们不能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战争;而反侵略战争如果不能胜利,我们又何以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这段表述也不符合历史事实。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并没有被推翻。 本着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落实中央关于开设《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和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应大学生对《纲要》课程学习的要求这两个原则,并结合我院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几点建议: 一、把本课程的下限划到1956年。《纲要》内容一直涉及到2006年的最新内容,与《概论》重复很多。根据《纲要》这门课程设置的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实际内容只需编写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即可也可以避免与《概论》课的重复。如《概论》中的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第五章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等内容,在不同程度上亦与《纲要》中的内容有所重复和冲突,讲授这两门课的教师对此纷纷表示非常尴尬,很难做出适当的处理。因此,在以后的修订工作过程中,这两门教材的编写人员须加强交流,共同商讨,相互协作。使《纲要》课程能有充分的课时去讲好应该讲透的内容。 二、课程名称仍沿用《中国革命史》或《中国近现代史》,这样更具有科学性。不宜过于渲染政治色彩,因为,真实的历史是最有说服力的。诚然,作为思想组织理论课《纲要》教材的重点应是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突出近代中国革命的合理性、必要性,但若能真正让学生较为全面、真实地了解国史、国情,深入领会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华民族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原因,或许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在教材内容体系上,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不必拘泥于历史的时间顺序。

Copyright © 2014-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西安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