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院 “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作者:政治学院 发布时间:2015-04-14 点击数: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精神,我院目前在本科一至三年级、专科一至二年级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四次专题讲座,本科计2学分,专科计1学分。并坚持每次课考查,学期末汇总。聘请教师除法政系有教学经验和专题方向的教师外,还包括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评建办的领导。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经常化、规范化、课程化,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改善知识结构,了解我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与进程。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形式和新途径,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等基础知识。(2)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3)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4)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把握未来,勤奋学习,成才报国。
一、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培养的重要作用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是不同于其它必修课的一门特殊的必修课。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工作。1987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其后,国家教委又先后于1988年和1996年两次专门发文就“形势与政策”课的具体实施和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又在《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规定各高校要面向各层次各科类的学生开设该课程,要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此后,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组织由全国骨干教师参加的备课会,并下发《“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加以配合,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专门开印了大学生版并制作了光盘录象作为教学参考资料等等。200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又特别强调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政策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这些都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信息化的国际大背景和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程中,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这为有效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要真正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取得成效,必须从思想上加以重视,行动上认真落实。首先要认真学习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系列文件,深刻领会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其次要落实到具体制度和措施上。2005年我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体系,做到了目标明确、职责分明、有章可循。法政系专门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领导、组织和所需资料、教学计划以及师资队伍、考核办法等加以明确规定,教务处积极配合。这些措施的推出,让全院各部门和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较好地解决了协调合作的问题,任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也有了显著增强,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二、加强课程建设,增强教学的规范性
“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其内容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教学形式与教学评估具有特殊性。政策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动态性都很强,而且该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不多。如何把这种课程的特殊性与教育规律结合起来,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是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点。与其它课相比,过去“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着缺少教学大纲和教材,缺少新颖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缺少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缺少良好而互动的教学学习氛围等困难,影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规范性,使课程制约性不强、吸引力不大、知识含量不够,以致于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形势与政策”教育要真正达到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拓宽视野,改善知识结构,赢得广大青年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就必须想方设法克服和解决以上的缺陷。因此,法政系在实践中确立了“以人为本、德育优先、重在建设、务求实效”的原则,从加强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入手,制定了《西安文理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和《西安文理学院形势与政策课实施计划》等,强调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统一、教学管理和考核要求统一、师资队伍建设和思想认识统一。通过两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形势与政策”课现已正式纳入学生培养计划,进入学生课表,进入了教务部门的规范管理系统;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开放型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严格而又灵活的考核方法也接受了实践检验。课程的规范性使教学有章可循,并增进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合热点、难点问题,设计教学内容,注重教育的针对性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教学内容,是这门课程的重要特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思想实际会有很大的差别,但往往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同时,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要不断推出和调整,这都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深入分析高校现有“马列主义理论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系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理论,不仅应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形势政策观,在确定每学期的教学任务时,更要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存在疑惑的焦点、难点问题入手,力求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认清问题产生的背景、实质及其发展的方向等,从而采取正确的思想方法,统一认识。每学期以省教工委转发教育部社政司的教学要点为主要依据,结合地方和学校的实际,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武器积极思考,而不是带着唯一结论向学生全面灌输。这一教学指导思想增加了师生对形势的新鲜感。在今年台湾地区形势动荡过程中,师生均十分关注,我们及时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资料,组织专题备课研讨,进行形势分析专题报告。本学期开学初,针对学生关注的中日关系问题,专门安排老师作国际形势报告。主讲者与学生一起分析判断形势的发展走势,及时地将我国政府的政策传达到了学生当中,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还有建立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江泽民文选》等辅导报告。因此,只要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寻找到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联结点,就能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富有针对性,彰显课程魅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内容的知识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是了解中国与世界的主渠道,领域宽、跨度大,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总结;既有宏观形势,又有微观动态;既涵盖政治、经济、外交,又涉及科技、文化、教育等。可以说,“形势与政策”是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的各专题内容往往是集中于某阶段国内外某一方面的形势发展和我国的国家政策,具有相应的专门性。没有长期的专门知识积累,没有较广的知识结构,仅有较强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也是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无法获得青年学生的认可和信服。在过去的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往往停留在一般的知识传授,政策宣读,情况介绍,事件描述上,缺乏深刻性与前瞻性。而有关领导和各学科却分布着大量学有专长、能深刻把握本领域形势发展和国家政策的高水平学者。发挥他们的知识优势和积极性,参与某些专题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就会有效弥补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内容的浅表性和零散性的不足,提高教学过程的知识和政策含量,形成让知识和智慧的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的良好氛围。在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突出专业型师资的开放性,即根据每学期的教学要点设立若干专题辅导报告,聘请校内各相应学科的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思想实际组织讲座。我院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为骨干,党政领导、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兼职教师为辅助,共同承担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现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高级职称比例占85%,平均年龄为40岁左右。两年来,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党政领导有:原院党委书记王学民、纪委副书记马生海、组织部长张运良、评建办主任杨小庆、宣传部部长张秦川、教务处处长魏奇等人,充分体现了学院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对本课程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
同时学院还应主动与校外的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和著名专家联系,适时组织形势与政策专场报告会,这些报告高屋建瓴,统揽全局,信息量大,前瞻性强,在师生中易产生热烈的反响。师资队伍建设的开放性,有利于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知识性,这样不仅保证了教育内容的时效性,还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和深刻的透视力。
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兴趣性就非常必要。“枯燥”、“单调”、“呆板”等往往是学生不喜欢上政治理论课最常使用的理由。事实上,单一的上传下达,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时空的局限性确实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开放性、及时性和多样性的需求,更不能促使学生知行合一。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和分析“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在特点,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当前大学生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社会实践,没有经过艰苦和复杂的环境锻炼;求知欲强,接受信息和新事物快,但看问题容易偏激,是非观念和信息鉴别能力较差;爱国热情高,但易产生偏激情绪,有碍社会稳定和自身的健康成长等。这要求我们突出“问题”意识,将学生真正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等传媒手段、影像音像资料,在校园学生思想教育主题网站上创建“形势与政策”栏目,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频道,开通由高水平教师主持的网上专家论坛,适时引导学生在线交流,开展在线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和评估系统等,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型的需求,利用声音、画面、文字的形象性增强吸引力,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效。我们还充分利用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推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将实践环节作为课程考核的必备环节,引导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实践,丰富和加深学生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巨大进步的认识。在课程教学中,要求各专题教师充实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资源,加强电化教学,制作多媒体课件,更新教学手段。同时,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变革,通过精心选择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促使学生将知识学活、学深,努力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性。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客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实践证明,学会观察分析形势,了解和把握政策,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